教学工作总结
(2021-2022 学年第一学期)
中华诗词的历史传承已有三千多年,可谓源远流长。经过时间的积淀它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了,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。我校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学习中华诗词传统文化,开设的中华诗词课根 据制定的教学计划,落实到每个学期,甚至每一节课,经过这一学期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具体情况归纳如下:
一、积累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作品,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,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。
中华传统宋词,不仅具备声韵美,音乐美,还具备绘画美和含蓄美,教师在赏析中,结合汉字声音抑扬顿挫的特点,着重讲授诗词的声韵美;结合诗词能吟能唱的特点,讲授诗词的音乐美;结合诗词描摹形象的特点,着重讲授诗词的绘画美;结合诗词内涵深厚的特点, 着重讲授诗词的含蓄美。赏析诗词,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,而且要把这种感情融入生活的画卷中,还要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,学以致用。通过这一学期的中华传统诗词学习和背诵,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唐诗、宋词作品并进行了深入地理解,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,陶冶了情操,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,也真正培养起了学生的审美情趣。
二、了解了诗(词)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况及一些诗词创作理论,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实践。
在平时的教学中,为了更好的理解一首诗、一首词或一部作品, 教师会适时地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况,有时还好涉及一些诗词理论知识,例如,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,少不了对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的介绍;或者,什么时“物象”?什么时“意象”?为了给学生满意的回答,教师简单地概括为:所谓“物象”,就是客观存在地“物”,但是,“物”经过诗人想象力的酝酿和加工,注入了诗人的 “情”,从而转化为情感的载体。称之为“意象”。然后举例说“菊” “竹”“梅”“松”等,本来就是普通的“物”,但是,在诗人眼里,这些“物”与人的某些品格类似,于是诗人以诗赞之不辍;又如“孤舟”诗人却把它当作漂泊无依的代名词;“夕阳”“晚霞”在诗人笔下则变成了时光流逝的喟叹;“杨柳”“秋雁”“明月”等则又和思乡、恋情、怀人等联系起来。总之,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,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理论知识和创作实践经验。
三、感悟到一些诗词创作手法和技巧,可以进行初步的赏析诗词活动了。
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并峙的高峰。通过赏析唐诗宋词, 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他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的目的。通过学习 诗词,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套赏析诗词的方法,首先通读几遍,大致吃透总体精神,其次逐字逐句理解诗(词)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总体精神,最后结合起承转合的创作技巧,就可以大体掌握一首诗(词) 的要点和精髓了。当然,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唐诗宋词进行深入的品读欣赏,才能走进诗(词)人的内心世界,并与之产生共鸣,感受他们的情怀,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,使他们真正爱上中华诗词。
总之,通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,中华诗词鉴赏这门课成效显著。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,但我们会继续努力, 争取更大的成功。
2022.01
文章来源: 长治市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校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